首頁 > 專家觀點 > 正文
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十大瓶頸問題
2022-03-02 來源:思翔工程設計洞察 

  全面數字化轉型時代已經到來,但設計院實現數字化轉型并非易事。天強TACTER對工程勘察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進行了全方位、系統化研究,并與多家設計企業領導進行深度交流、訪談,分析當前設計院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十大瓶頸問題,以期給設計企業帶來思考,希望進一步與設計企業攜手應對轉型過程中的挑戰與困境。

  作者|趙月松 天強TACTER 副總經理

  肖小龍 天強TACTER IT咨詢顧問

  工程建設行業的發展運行特點

  造成行業數字化轉型存在天然障礙

  工程建設行業具有產品形式個性化和多樣性、生產地點不固定、機械化程度低,人員多變、管理模式多樣、管理靈活度高等特點。行業管理顆粒度粗糙,整體管理效率低下,使得信息化手段難以推進。

  工程建設行業大數據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縱向角度的投資、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維保等各單元之間的數字鴻溝較大;另一方面,行業間(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規范標準不統一造成橫向壁壘問題,導致產業數字化的“碎片化”與“系統性”矛盾十分突出。

  上下游產業鏈長、參建方眾多、投資周期長,造成產業鏈每一個環節形成的數據和信息難以跟隨項目推進而流動,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島。建筑行業的各個工程環節脫節不連貫,由分散的部門或專業團隊負責,各個流程階段無法協調出一套統合的、以整個項目周期為范圍的信息化改革方案。

  除了工程建設行業本身的挑戰之外,建筑全流程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也是一大問題。雖然BIM、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方興未艾,但技術協同性不高,基于大數據應用的標準體系沒有建立,造成既有系統數據孤島現象嚴重,難以有效滿足系統性需求。

  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宏觀性問題

  整體而言,設計院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目標普遍不清晰,具有明顯的技術導向,數據要素的驅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數字化組織能力、數字化人才結構、數字化技術供給側等尚不健全,數字化價值難以獲得客戶認可。

  1.數字化轉型目標不清晰,價值效益不易顯現

  數字化轉型是長期、持續的試錯過程,設計院需要一套科學、系統的方法體系,盡可能減少試錯成本。但當前既無成熟方法論作為指導,又無更多可參考的企業案例。設計院普遍缺乏清晰的數字化戰略目標、數字化實踐路徑和實施步驟,沒有從發展戰略的高度進行系統性謀劃,內部中高層管理者之間難以達成共識。

  目前,大多數設計院還是聚焦于管理信息化以及二維、三維設計,希望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提質增效,但尚未產生明顯成效,數字化價值效益未充分顯現,客戶端需求有待激發??蛻綦y以對BIM設計產品給予更多的價值認可,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信心。

  來自某數智公司董事長的聲音:數字化轉型很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價值。過去業主關注的主要是可視化和工作效率提升,現在業主不僅僅在意這些,更關注用了數字化成果后的經濟價值在哪里,這是數字化賦能內部和賦能外部的重大轉變。

  2.技術導向型的數字化模式難以適應發展要求

  大部分設計院數字化推進工作僅圍繞現有業務架構和管理架構展開,聚焦現有的設計業務體系和管理流程,缺乏足夠的新模式和數字業務運營經驗,無法有效支持業務模式創新和跨組織協作創新,難以實現新商業模式的突破。

  設計院不同業務發展的穩健性、復雜性等特征差異,對數字化技術架構要求存在較大不同,企業要在技術先進性、穩定性、經濟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選擇適合的技術和數據架構。

  設計院數字化推進多以“技術導向”為主,大多依靠外部供應商進行系統實施,缺乏一定的自主開發能力,企業自身難以形成知識沉淀與迭代創新,也無法有效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全價值鏈的貫通。

  設計院長期以來受院所兩級經濟責任制的影響,企業內部專業壁壘高筑,對于資源共建共享、跨部門協同協作等開放意識不足,原有利益格局通過數字化手段難以在短時間內打破。

  圖片

  來自某市政類設計院院長的聲音:國家提倡的數字化轉型,一定要走出企業、完成行業創新。設計院的數字化轉型要思考的是:我們要做自身需求的系統,還是兼顧能夠走出去的系統。國內很多企業雖然在自己的系統里開發很多軟件,但是較為封閉,沒有對外開放,生命力就不夠。

  3.數據要素的驅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設計院管理信息化平臺大多停留在管理在線化階段,主要滿足管理審批等基本需求,不同管理模塊大多采取“補丁式”建設,數據孤島情況突出、系統覆蓋面不足、使用效果不理想。

  設計院不同業務單元、不同業務線條受制于傳統經濟技術責任制,相互間存在明顯的數據壁壘,數據開發利用水平和能力不足,企業知識管理體系和平臺較為薄弱。

  央企或大型設計咨詢集團對二級公司缺乏數字化管理手段,集團內部不同設計院之間的軟件標準、數據標準等都無法建立統一規則,造成數字化資源重復投入、數據集成能效低下。

  圖片

  來自某工業設計院董事長的聲音:公司管理信息化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積累了大量數據,雖然目前已經開展數據分析利用工作,但仍有許多數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加之信息安全標準、信息技術標準、基礎設施標準和企業BIM標準等內容都不夠完善,數據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驅動作用。

  4.數字化組織能力存在明顯差距

  數字化轉型對設計院全員的思維理念和數字素養提出了全新要求,大多數設計院都面臨數字人才緊缺、能力不足、結構失衡的挑戰。缺乏既懂設計或工程業務,又了解數字化IT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也沒有建立數字化人才的培養、發展、激勵機制,難以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部門的職能大多定位為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管理部門,或者BIM的翻模套模、BIM培訓等職能,屬于配套性部門,無法參與企業高層決策,對企業戰略級考慮的掌握能力不足。

  圖片

  來自某交通工程公司董事長的聲音:我們院在數字化轉型應用實踐過程中,缺乏既懂工程技術、又熟悉項目管理,還理解信息化、數字化的復合型人才??辈煸O計企業與工商業企業生產經營的差異,使得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融合的能力差距大、難度大,數字化部門的信息技術應用還沒有站在企業級層面充分發揮理想效果。

  5.數字化技術供給生態尚不健全

  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需要強有力的供給側服務,既包括軟硬件技術產品等“硬”供給,又包括知識方法等“軟”供給。目前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尚未形成良性運轉的數字化轉型技術、產品和服務生態。

  設計院的設計軟件大多采用國外成熟軟件,使得技術產品對國外供應商依賴度高,設計軟件國產化率較低,國內技術服務市場仍處于培育期。已建系統和新建系統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建設策略(如升級、廢除、成熟套件、二次開發等),以匹配企業的業務特征,是企業當前面臨的難題。

  面對眾多需要建設的系統,如何在企業內部形成共識,明確系統建設先后順序、建設周期、建設預算、各部門在系統建設過程中的工作邊界與協同機制等,以保障數字化推進效果。面對眾多系統供應商和系統產品,如何篩選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數字化產品,如何篩選合適的供應商,并選擇合適的招標策略,以降低數字化建設的風險。這些都是企業推進數字化進程中需要思考應對的問題。

  來自某航務設計院總經理的聲音:生態圈對數字化轉型事業的開展十分重要,本身勘察設計行業數字化轉型就面臨艱巨的挑戰,雖然部分行業標桿企業已經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如果要把數字化提到一定程度,現在的工作還遠遠不夠,我們最缺少的是走出去的創新精神,沒有與ICT信息化企業產業有效聯動,缺乏成熟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生態。

  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性問題

  業務數字化和管理數字化是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主體內容,目前面臨軟件的集成與應用能效低、標準與數據基礎較為薄弱等多方面問題。本質上是因為對外沒有真正形成數字設計賦能工程全過程的價值,對內沒有主動構建數字化治理機制與內部生態,數字化管理覆蓋面不足,信息孤島明顯,所以導致數字化轉型出現“投入成本大、內部協同差、價值感知弱”等諸多困境。

  結合天強的調研分析及咨詢實踐總結,設計院業務數字化和管理數字化的發展運作過程中,普遍面臨五類問題:

  1.數字化設計軟件的集成與應用能效低

  1、軟件開發問題。目前行業核心設計平臺、設計工具等對國外產品(包括CAD、Revit、PDM等)依賴較為明顯,本土化程度不高,依賴于國內大量的二次開發商提供本土化的專業應用軟件或本地化軟件包。雖然近些年有構力、中望、浩辰等軟件企業提供的國產平臺以及相關專業級軟件應用,但總體行業內應用率較低,設計師對轉換平臺也缺乏動力。

  2、軟件協同集成問題。相關設計軟件碎片化、零散化現象較為突出,軟件綜合度與集成度較為薄弱,部分設計軟件間接口不暢通,數據傳輸有障礙,缺乏統一交互協議、標準與接口。

  3、軟件選型問題。部分設計軟件提供的設計深度、專業性程度不足,還停留在可視化展示階段,無法有效支撐深化設計,以及建設施工乃至運維階段全周期的需求,軟件的二次開發需求難以得到有效響應。部分設計院在軟件和平臺選型方面沒有經過長遠考慮,平臺反復更換,成效不佳。

  2.標準與數據基礎較為薄弱

  1、數據標準問題:大多設計院設計管理規范的標準化程度本身就不高,尤其缺乏針對數字化設計成果交付的統一標準,成果交付大多以業主單位要求為準,難以建立企業標準。

  2、數據傳輸問題:各專業間設計軟件或平臺不一,設計成果在不同平臺間的傳輸,需要依賴應用層軟件提供的各種數據接口,無法實現自動化的流轉和無損傳輸,進而阻礙了設計協同,降低了設計成果價值。

  3、數據共享問題:在傳統經濟責任制下,很多設計院業務部門之間組織壁壘明顯,導致設計的成果和經驗無法在部門間進行有效流動與交流,數據難以共享,無法將數據價值最大程度發揮。

  圖片

  來自某航道設計院總經理的聲音:目前BIM等設計軟件種類繁多,各公司的成果數據沒有統一的規范,甚至同一家公司的多款不同功能的軟件之間都無法保證信息的完全傳遞,這導致數據模型在應用的過程中有很大困難。

  3.數字化設計尚未賦能工程全過程管理

  對于大部分勘察設計企業而言,無論是CAD出圖還是BIM出圖,實際上仍是在解決“計算”和“畫圖”的傳統問題,沒有對工程項目的對象進行數字化分析、數據化存儲、過程化處理、實例化表現,無法形成數據驅動力。多數設計院對于數字化設計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提升軟件平臺效率、提升設計成果的層面,沒有進一步擴展到數字化設計的工程產業鏈應用與衍生層面。

  多數設計院的數字化設計還是以三維翻模設計為主,缺少真正意義的三維正向設計,導致在設計過程中的質量管控,專業內、專業間的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還無法完全實現。

  數字化采購、數字化施工、數字化移交、數字化運維等產業鏈環節仍沒有得到數字化設計的疊加與牽引,客戶也就無法對數字化設計產生的價值擁有清晰認知。

  來自某工程集團總經理的聲音:我們在應用上缺少BIM設計的全過程管理系統,缺乏解決圖紙、BIM模型管理的方案,影響了涵蓋策劃、勘察、設計、采購、施工、運維等總承包項目的全生命周期運行效率,沒有把參建各方統一到一個平臺,連接人、數據、流程,數字化在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的價值沒有體現。

  4.數字化治理機制與內部生態不健全

  1、認知問題:設計院內部的傳統業務生產部門大多處于“旁觀者”的角度,運用數字化要素提升業務能力、拓展市場的內在動力和主觀愿望不強。

  2、機制問題:數字化設計部門與業務部門協同開展數字化設計的工作模式、責任分工、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形成。

  3、能力問題:沒有設立與數字化設計能力相適應的組織機構,數字化設計大多以設計人員轉型居多,具有工程設計與IT復合型能力的人才偏少,導致對于數字化設計平臺/軟件的二次開發能力欠缺,需求無法得到有效回應。

  5.數字化管理覆蓋面不足,信息孤島明顯

  1、系統覆蓋不全:大多數設計院基于流程審批的OA系統基本具備,但是面向業務運營環節的經營、生產、知識、財務等系統的建設較為緩慢,或者僅是滿足流程審批的功能,對業務管理無法通過信息化支撐,信息化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運行效率低下:大部分設計院管理信息化是基于管理現狀進行的在線化處理,原本效率就不高的線下流程簡單搬到線上,反而降低了流轉速度,并沒有改善和提升企業管理效率。

  3、數據孤島明顯:大多數設計院的管理信息化建設一般是從OA系統開始逐步建設,從單個模塊逐步過渡到集成多模塊的管理信息系統。這種補丁式建設造成不同系統間、不同供應商數據沒有預留接口,各系統的數據只能內循環,無法集成和發揮智慧決策依據。

  4、應用成效不足:因為使用體驗感較差、缺乏宣貫推廣以及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等,員工對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或者選擇性使用、甚至無人使用的狀態,不僅造成投入浪費,反而對管理體系優化起到反作用。

  圖片

  來自某建筑設計院科技信息中心主任的聲音:我們院的信息系統建設一直圍繞生產管理的需求來進行,呈現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各個系統建設廠商平臺不一致,平臺集成實際效果不好,加上我們自身也缺乏開發能力,導致一些需求應對不及時,生產和職能部門總會覺得不太好用,沒有起到真正的管理效率提升作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
a片在线观看